咨询电话
400-123-4567
手 机:13988999988
电 话:400-123-4567
传 真:+86-123-4567
邮 箱:[email protected]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电 话:400-123-4567
传 真:+86-123-4567
邮 箱:[email protected]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微信扫一扫
专访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结合历史与现
作者:bet356在线官方网站日期:2025/10/15 12:46浏览:
因为中华文明是经过几千年形成的,认识中国需要把历史中国和现代中国结合起来。
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上海召开。如今,当全球化潮流出现逆转、时时传出“文明冲突”的讨论时,我们该如何定位中国?中华文化如何创新“走出去”?
解放日报、上观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国际问题》杂志主编张西平。几十年来,他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1500年至18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在他看来,“中国中学西传”的历史不仅是理解“历史中国”与“近代中国”连续性的重要钥匙,也是反映中西文化互鉴本质的一面珍贵古镜。文明之间。
了解中国,必须回顾现在、回顾历史。
记者:今年世界中国研究大会的主题是“世界视野中的历史中国和近代中国”。您几十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西文化交流以及1500年至1800年的西方汉学史。您认为为什么有必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尤其是这段悠久的文明交流史?我们可以从现代中国汲取什么教训?
张西平:中国用40年时间超越了西方国家200年的发展进程。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是唯一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我们的传统文化与许多国家不同。因此,要了解中国,必须同时看近现代和历史。如果我们只看近代中国,就不能真正了解当前的情况。中国的情况。
中国有很多特点,特别是多民族的特点。西方国家基本上都是一次一个国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与其他国家不同。有必要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探讨其特殊性。比如,中国古代为什么采用中央集权制而不是联邦制?它有自己的基础。民族文化在长期发展中,经济互补、人才流动,形成了中国统一的体系,这是中国独特的一面。
中国强调个人独立与集体主义的关系。但也有普世的方面,比如中国儒家的集体主义,就具有普世价值。中华民族还有一个特别大的文化优势就是“和而不同”。长城内外都是我们的家。我们始终整合并拥有我们从未入侵过任何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吸收了道教和佛教。我们与不同的宗教打交道,基本上是和谐的,但态度不同。这是中国历史上和而不同的传统孕育出来的文明互鉴。因为中华文明是经过几千年形成的,认识中国需要把历史中国和现代中国结合起来。
而且,只有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才能展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丝绸之路”试图从历史文明交流的语境中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直到1500年,西方才开始真正了解我们的精神世界。 1500年至1800年这段时期是中国和欧洲共同的世界遗产。这300年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两个伟大文明没有发生战争的时期。其他大部分都是殖民形式,这是人类在全球化史上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
打破西方中心论,建立独特的国学知识体系
记者:您的重要著作《欧洲儒学西传研究概论》详细阐述了中国思想西传的过程。您认为明清儒学西传的故事是否启发了我们今天思考中国文化如何创新“全球化”?
张西平:要“走出去”,必须要追溯到18世纪西方儒学学习和接受的历史。 “走出去”不只是说孔子好话、解释《论语》,而是指“走出去”。否则别人很难理解你。谈到儒家的现代性,有两个要点。一是一个人放弃对神的信仰后应该如何做一个君子。其他就是西方进入现代化后,强调对所有个人的尊重,但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导致了集体主义的解体。儒家世俗现代性寻求在尊重个人和集体之间取得平衡。我会尽力的。
中国文化要传播到世界各地,西方国家一方面必须摆脱200年的骄傲,继承18世纪的文化遗产。但最重要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必须摆脱西方中心论,吸收百年来西学精华,重构中国知识体系,建立基于中华文明的新观念体系,向世界解释什么是国家、民族、宗教。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全新的时代,建立独立的汉学知识体系需要极富创造性的工作。
书写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是充满了文化交流。
记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方中国学的发展可以说是西方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产物。今天,我们如何辩证地看待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智慧,构建更加公正、包容的全球汉学知识体系?
张西平:全球化以来,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不再是用其专属语言书写的。文化交流蓬勃发展。例如,在中国,从明朝末年到康干盛世的300年间,传教士撰写了1500多部汉文典籍,其中很多都收录在《四全书》中。换句话说,中国研究不仅仅是中国人的研究。中国传教士也研究中国并用中文写作。目前,我接触的中国学者有2000多名,但能用中文写字的人很少,能用中文写字的就更少了,能用五线谱写诗的人几乎没有。
的存在f《全球中国研究》表明,中国研究已经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全球性学术领域。因此,单独学习并建立知识体系是不可能的。相反,我们必须通过文化交流以及与所有研究中国的学者的交流来建立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
推动南半球国家设立中国研究部门,鼓励当地年轻研究人员。
记者: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研究出现了哪些新趋势?您对热衷于中国研究的日外青年学者有何期望?
张西平:过去中国研究的重要中心是欧洲、美国和日本。当前,中国与全球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高度发达。这个国家的贸易额超过了欧洲。但全球南方的许多国家甚至没有有一个汉学系。培养能听懂、说古汉语的汉学家需要8到10年的时间。因此,应尽快采取新举措,如从非学历教育转向制度建设,推动中国大学与南半球大学合作,共建中国可授予博士学位的院系,培养当地年轻研究人员,促进南半球国家对中国的了解。
另外,在我对全球中国的研究中,我想强调历史中国和现代中国的融合。如今,许多学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近代中国研究上,传统中国研究日渐式微。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近代中国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不了解孔子,又如何了解中国?世界中国研究是在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研究中国最好的途径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与现代的结合。相关文章
- 2025/10/15专访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结合历
- 2025/10/14习近平在世界妇女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
- 2025/10/13《荆楚百姓生活方式观察团》食品安全期
- 2025/10/12海军第83舰队抵达柬埔寨进行友好访问

